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院系新闻
“三风”大会—我甘愿做一支蜡烛,为可爱的孩子们发光!
记一次有意义的“胎教”——信息工程系游瑞珍在全校师生“三风”建设动员大会的发言
发布时间:2019-04-18

我甘愿做一支蜡烛,为可爱的孩子们发光!——记一次特别的“胎教”

无愧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

甘做深耕白云沃土的“孺子牛”!

          ——记一次有意义的“胎教”:我在全校师生“三风”建设动员大会的发言


A.jpg

 强师德、铸师魂、促教风、正学风!很荣幸2年前加入了白云这个大家庭,此刻能和大家分享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,教育这个事业的理解和自己一直以来的工作经验!

 我经常会问自己:作为一名教师,最重要的是做到什么?我想,如果把我们学校比喻成一座特殊工厂,那么这座工厂的产品就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。我们的师德师风,教师的教风,学生的学风正气与否,都直接关系到“产品”的合格率,自然也关系到我们学校教育的形象、生存和发展。因此,作为一名教师,我认为师德是非常重要的,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,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才是我们能做好教育这个伟大事业的根本。

 学高为师,德高为范,师德师风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水平,更是对学生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。既然,师德师风是如此的重要,那么我又可以如何在这方面去做好呢?

 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,就需要从小事做起,从我做起,不断学习,努力探索,外树形象,内强素质。这首先就要求我爱岗敬业。这是我的手机闹钟,从2017年的9月15号开始,工作日都是这样设置的。因为家住在番禺市桥,离学校比较远,早上是必须5点半就起床了,风雨无阻,否则会赶不上校车,没法准时上班。不知不觉,也坚持到现在,没有出现过一次迟到早退。我只想说,我是热爱这份职业的。首先,职业道德,我就要去严格做到!确实,几乎每天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超过4个小时,下班还要和众多下班族一样挤那恐怖的“地狱3号线”,尤其是现在,还挺着一个孕肚,说不累,不辛苦那是假的,但谁叫我是真心喜欢这个职业呢?

B.jpg

 我也很清楚,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,需要不停地自我完善,自我规范!作为一名教师,本身就要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,严格要求自己去做好,从自我做起,做出表率,相信学生也就能懂得如何做人,做事了。

 本学期,不仅教室还有各实训场室都安装了手机保管箱,要求我们学生做手机的主人,上课要上交手机,认真学习。一开始,学生是不太能理解的,不想上交,可是,当他们看到老师为了保证上课质量和效果,也把手机调成了静音,主动把手机一起放进去进行保管,学生还是愿意自觉地上交手机了。

 有时也很愧疚,比如有时孩子生病了,打电话给我,我都没顾上的。但,换个角度想:我们是旗帜,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你走;我们是路标,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跟着你前行。

 我经常跟我们同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我能做到的,我一定要求大家去做到!我也希望你们能做到!只要想到这点,就会觉得这样坚持以身作则是对的。

20190418104103766.jpg

 这是我18年全年的课时量,862节课,还没算上第二课堂的课时,晚辅导,班会的课时。我们有学生周课时在24节以上就觉得课业负担重了。我想让学生明白的是,在这里,老师的课时并不见得比学生少。一直希望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,为我们的专业发展,为学生的教育贡献力量。我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这样做好,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理解我们的辛苦,能更加努力!

 我是软件教研室的java专业课老师,为了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学习,我申报了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》这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,心想尽快地把资源建设好,就能更快地给学生学习了。

D.jpg

 要想学生能对我们的课堂感兴趣,就需要想方设法用学生能理解的例子去说明知识点,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,贯彻好因材施教。并且要经常给予他们积极,向上的引导和帮助。鼓励学生们积极去参加一些比赛,既锻炼自己,也能在自己的履历上添上非常好的一笔,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增加优势。

 除了是任课老师,我也是一名兼职班主任。这就时刻提醒我需要从一而终,无时无刻都不能掉以轻心,有所松懈,始终能耐心地去引导我的学生自觉做好。如何多用心,用我的爱心,责任心,去包容热爱我们的每一位同学呢?我希望能在一些小事上就能带给大家感动,去引导大家自己学会做人,学会感恩,多点组织一些班级活动,同学间多点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,多点互相帮助,我坚信,我们的学生会懂得,懂你付出的一切的!

 平时注意多引导学生“学会学习、学习做人、学会生活、学会发展”,多点鼓励他们积极运动,到户外踏青,亲近大自然,这些都是对学生身心发展非常有好处的。

E.jpg

建设好三风,发挥1+1+1>3功能,构建和谐校园,你我有责,你我共赢!

我愿意:

践行师德,点点滴滴,言传身教,

甘做深耕白云沃土的“孺子牛”!


撰 稿:游瑞珍

编 辑: 郑  咏